
索引号: | 4311000006/2023-09067 | 分类: | |
发文机关: |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| 发文日期: | |
名称: | |||
文号 : |
暮春时节,草长莺飞,潇湘大地,一片生机。永州市零陵区接履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理疗室内,艾烟洇芸,香气扑鼻。针灸理疗科室主任于燕峰医生正在为村民做着针灸,局部按摩、熏艾等传统中医技法,手法熟稔,形神专注。
“服务好当地乡亲就是我的理想”
今年45岁的于燕峰是接履桥街道长岭村人,1997年从零陵地区卫校医士专业毕业后,他毅然拒绝沿海同学的重金邀约,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,选择回到家乡,在自己的家乡长岭乡做了一名乡村医生。
在当地提起他,没有人不夸他的好。“只要看到于医生,我的心就踏实了”长岭村老于家村民于湘南说。他家孩子多,而且还隔三岔五出点咳嗽、发烧、头痛、脑热的小毛病,但是无论何时,只要一个电话过去,于燕峰就会坐着“小毛驴”很快赶到。
“服务好当地乡亲就是我的理想,我当初选择学医这条路,并没有古人讲的‘不为良相,即为良医’的那种境界,当时就想着能为家里人、亲戚朋友和乡亲们看病更方便,不用去远地方求别人”于燕峰谦逊地说。
为了提高诊疗水平,工作后他依然勤学好问,虚心请教老医生,白天看病,夜晚翻书,遇到疑难问题还四处请教老师。2004年到2006年他特地重新回炉,参加永州市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科学习提高临床水平。
家住晓深塘社区祖山铺村二组村民张梅松说:“于医生很专业、技术水平高、服务态度好,钱又花的少,现在我很少去城里的大医院”。
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经过26年的沉淀,他好似陈年酒酿,越老越醇。
“全靠于医生,我还活得很好,要不然我这把骨头可以打鼓了”今年已85岁高龄的朱文玉老人,几年前因右腿关节退行性病变伴右膝关节半月板轻度损伤,关节肿痛、痛苦不安,做不得事、走不得路,在市内医院诊治疗效不佳,于燕峰运用小针刀和董氏针法相互配合治疗,取得了很好的疗效,现已行动自如。
因社会发展长岭乡被撤并到接履桥街道后,他一直在接履桥街道卫生院担任一线门诊医生,26年来他扎根基层,恪守本职,兢兢业业,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信任,现满屋的锦旗诉说着他的过往。
“最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案就是我的追求”
“二十多年前的接履桥长岭乡人民并不是很富裕,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,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。遇到没钱看病的患者,只有挂账,等到年轻人回来了,再上门收钱”。于燕峰拿出他的记账本,里面划了线的是收到了账的,没有划线是没收到钱的,20多年下来在他家里这样的记账小本子都有十来个。有的病人家庭确实困难,他就免费诊治,权当扶贫。
“最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案现在变成了一种我的追求”于燕峰说。长期的从医之路,用最经济最优的治疗方案给病人带去温暖和阳光,在他心中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。
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,他细心总结当地农村的多发病、常见病,发现只有中医才能充分简便验效,于是他就努力去钻研究中医,看怎样才能用较小的钱解决老百姓的大问题。他挤出时间自掏腰包先后到长沙,北京学习进修中医。2018年随针灸泰斗世界针灸联合会长侯国文教授学习浮针、套针、腕踝针等技术、2019年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郝万山教授,学习中医临床、又拜在首都名医郭华教授之下,聆听其孜孜教诲、2020年在小针刀创始人朱汉章教授的亲传弟子陈贵斌教授学习小针刀,现他在诊治疾病时经常是中西结合、多种针法合用,在骨质增生,颈椎病,腰椎间盘突出,股骨头坏死,风湿病,鼻炎,湿疹,高血压,中风后遗症,小儿疳积,带状疱疹等疾病方面取得非常好的疗效。
“医生,这个职业累是肯定的,有时候来一名急诊,一忙就是大半夜,很平常,但看到病人脸上的微笑,想想也是值得的”他的表情很有一种自豪感。
“于医生给了我重生,要不然真的拖累家人了”,正在门口地里干农活的接履桥街道李家组王春妹,看到我们她赶忙回家,边给我们边上茶边说。现年58岁的王春妹,去年10月份患类风湿病,腿疼痛得已经不能下床,家里送到城里的四、五个大医院进行治疗,家里派出一个人长期陪着去看病,钱没少花,罪没少受,没有什么好的效果。2月27日便到离家不到500米的社区医院找于燕峰试一试,经过他用董针、电针、小针刀和灸法相互配合治疗,很有效果,经半个月的治疗就能下地干农活了,小钱解决了她的大病痛,于是她为此还特地给于燕锋送来感谢锦旗。
“把好第一道关、守好村民健康就是我的责任”
基层医疗是守护村民健康的第一道关,重要性不可替代。自从基层卫生院新农合运行,国家又大力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来,于燕峰的工作更加繁重了,小到刚出生的婴儿,大到100多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服务对象,他总是笑着说:“我是一名医生,把好第一道关、守好村民健康就是我的责任,只要村民们健康,我就感觉非常满足,他们那一声‘于医生’,让人培感亲切、温暖,也让我觉得责任重大”。
乡村医生不仅要坐诊,更重要的是巡诊。当时的长岭乡地处偏远,该乡有12个村,1.2万余人,村民居住零星分散,翻山越岭、跋山涉水成为了于燕锋巡诊行医的常态。26年来,他不仅为家乡的村民服务,还走遍了全乡及周边乡镇近20余个村,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。期间,他走烂了10余双鞋、骑坏了2辆自行车、换了3辆摩托车。
如今,接履桥街道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,交通也便利了起来,但他仍旧不敢懈怠。现在他服务的片区,村里哪户人家有那种慢性病,于燕峰都烂熟于心。
一路走来,几多春秋。现在他大儿子在读高中,小儿子也在上幼儿园,妻子蒋美艳也从当初的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执着,到自己也参加培训学习,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,成为乡村医生,夫妻双双从事着基层卫生事业。2022年11月夫妻俩还共同参加零陵疫情防控开展入户核酸采样,一同奋战了17天,在当地传为佳话。
采访结束时已快下午六点,他又接到电话,有人要他出诊,他谦意地对我们说:“本想请你们吃晚饭的,看来是时机不巧”。
望着他出诊的背影,我想起了零陵区其他基层卫生院,还有很多像于燕峰这样的医生,他们用坚实的脚步在深爱的土地上书写着医者仁心,用热忱的初心为老百姓的健康尽职尽责。